欧感联合清华大学为大跨度钢结构建筑提供AI视觉检测前沿方案
在公共体育场、机场航站楼、火车站、工业厂房等大跨度结构中,空间网格结构的构件变形、疲劳、锈蚀、焊缝开裂会对结构的力学性能与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产生影响。传统的检测方法,包括全站仪、在评估现有的网格结构时要特别考虑那些变形的杆件,并针对性地量化变形杆件损伤的潜在风险。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网格建筑结构的安全检测方法,包括全站仪、结构光等方法, 普遍存在工作量多、系统误差大、操作繁琐、数据处理复杂等问题。
近日,欧感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引入大跨度珩架结构建筑安全检测中的AI视觉研究成果,一举解决了行业痛点,为类似建筑的检测提供了高效、准确的解决方案。
大跨度钢结构建筑的AI视觉安全检测采用了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或三维扫描技术获取空间结构点云模型,进一步利用AREAS算法自动识别和提取结构构件形状与变形,在获取杆件变形与整体变形等参数后利用模型修正评价结构承载力与刚度变化,从而快速有效地对空间结构安全状态进行诊断。
(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识别构件变形)
(采用AREAS算法自动判断并提取杆件变形)
该检测方法在多个高铁站房、候机楼、体育场馆等复杂场景下进行了应用,其操作相对简单,检测人员风险较低,且检出准确率远高于传统检测方法,效果较好。
1、项目概览
内蒙古的某城市体育场,上部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网格屋盖组成,建成于2012年。体育场是对结构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自建造后每年都对该屋盖结构进行了现场检查,并于2017年进行了全面评估。
体育场包含两个看台,每个看台都由钢网格屋顶覆盖,即Grid Roof A和Grid Roof B。体育场和钢格板屋顶的外观如图所示。屋顶A和B的垂直投影区域分别为8782平方米和9005平方米,屋顶A和B的最长悬垂长度分别为35.318m和35.351m;两个钢网格屋盖使用的钢材标号均为Q235,采样的网架杆件试件的测试材料屈服应力为336MPa;屋顶的活荷载设计值为0.5kN/m2,风荷载数据根据风洞实验生成的;设计的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2、图像采集
前期对该体育场屋盖的全面评估中发现了四个弯曲的钢管杆件,其中一个在屋顶A中,三个在屋顶B中。屋顶A中的弯曲杆件是腹杆(下图中杆件#1),而在屋顶B中的弯曲杆件包括了一个下弦杆和两个腹杆(下图中杆件#2,#3,#4)。弯曲杆件的端部连接情况良好。弯曲的可能原因是由于结构设计不当、极端荷载或支座变形。
为了对弯曲杆件进行基于数字图像的三维重建,分别在弯曲杆件#1和#2周围拍摄了约40张数字图像。对于屋顶B中的弯曲杆件#3和#4,要重建的3D模型同时包含两个弯曲的腹杆,因此在它们周围拍摄了110张数字图像。所有杆件的图像都是在摄影师于斜坡看台上拍摄的。通过上述操作,实现了图像拍摄的多视角,并且图像序列的重叠率超过50%。相机镜头固定使用105mm的长焦距。
3、三维重建
4、激光点云与三维网络模型拟合
将获得的3D密集点云划分为三角形表面网格模型。在划分之前,手动删除错误的点和不感兴趣的区域,直到仅留下观察到的弯曲管状构件为止。生成的表面模型如下图所示 (弯曲的管状构件的长度已标准化),其中包括了弯曲的管状构件及其端部球节点。从表面模型可以看出,模型质量从球节点到管状构件的中心部分都不同。球节点和管状构件的端部具有相对较低的模型质量,而杆件(尤其是杆件中部)具有更好的模型质量。对于这种现象的一种很有可能的解释是,与地面上的管状部件中央部分相比,球节点和杆件的端部可能受到更多的遮挡。由于该遮蔽物而导致的球节点图像细节不足,导致其3D点云模型以及生成的3D表面模型的质量较低。为了克服该问题,需要在三维场景重建中针对性地拍摄并利用更多不同视角的图像。
与3D激光扫描仪的情况相比,通过基于图像的3D场景重建以及表面网格模型生成的3D点云的精度和质量可能会更低。但是,考虑到将其用于杆件的工程变形测量中,表面模型质量(尤其是在球节点区域中)的轻微降低不会导致明显的影响。下一部分将给出基于图像的3D场景重建方法的杆件变形曲线测量结果与精度对比。
5、弯曲变形指标测量
采用三角形表面模型拟合钢管轴心,得到对上述4个弯曲变形杆件的轴心变形曲线。同时,在现场使用了全站仪对变形杆件的弯曲进行了实测。二者的对比见下图所示。可见: 两条曲线具有相似的形状,并且差异相对较小,尤其是对于弯曲杆件( # 1)。
此外,选择了两个重要的指标来比较使用3D重建方法和全站仪测得的变形曲线,即最大变形值和出现最大变形的轴向位置。表2所示的比较结果表明,除了4号弯曲变形杆件外,两种方法的均方根、最大变形的差值比和最大变形位置的差值比都非常小。
<script